那些你不爱吃的食物,可能是没在最好的时刻遇到你
00:0000:00
津津有味
10-26 23:0029224
全文概览
本期播客节目《津津乐道》探讨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对食物的态度变化,通过分享个人故事,展现了从儿时味觉偏好到成年后重新认知食物的过程。强调了开放心态和敢于尝试新食物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食物营养价值、烹饪方法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饮食习惯对整体健康,包括皮肤健康的重要性。节目还传达了通过健康、多样化的饮食习惯促进个人成长和身体健康的观念,鼓励听众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美食,同时尊重个人选择和文化背景。最后,节目提及品牌“可复美”在皮肤屏障修复领域的专业性,呼应了健康饮食对促进健康的重要性。
00:00
津津有味儿:王大夫特别访谈
本期节目由津津乐道制作播出,讨论了关于儿时回忆中的苦与甜,以及个人口味的转变。特别介绍了王大夫作为嘉宾的参与,讨论了代购业务,并强调了听众留言的高质量。节目强调了一期内容的趣味性和情绪丰富性。
02:10
味觉偏好的改变:从不接受到尝试新鲜事物
讨论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食物态度的转变,特别是对红糖和海鲜的接受度。起初,由于对某些食物的固有偏见,如不喜欢生葱和红糖,无法接受其原始或不熟悉的形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食物新鲜度、烹饪方法的理解加深,开始尝试并逐渐喜欢上之前不喜欢的食物。特别是在天津的经历,让‘我’第一次真正品尝到了海鲜的鲜美,从而改变了对海鲜的看法。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讨论了味觉偏好是如何随着经验、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开放的,同时也提到了孩子的味觉敏感度和接受新口味的过程。此外,还提及了在尝试和接受新食物时的个人心理变化,以及家人的体验差异。
06:49
探讨食物偏好的主观性与接受过程
本期播客讨论了食物喜好是非常主观的,难于普遍评价,以及如何公平评价食物和如何不冒犯到喜欢不同食物的人。通过听众留言,播客探讨了食物给人留下初始负面印象的原因,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不同调味或烹饪方式改变对某些食物的接受度。特别分析了皮蛋和蝉蛹(或蚕蛹)为例,说明了食物接受度的变化取决于个体经验、调味和烹饪方法。播客鼓励听众分享个人经历和对食物的态度转变,促进对食物喜好的理解与接受。
11:30
初次尝试东北烧烤中的昆虫食材
对话中讨论了对东北烧烤中昆虫食材如蚕蛹、知了猴(在山东称为知了猴)的初次尝试和体验。有人最初对这些食材的食用方式和口感表示不适应,但经过解释和尝试后,发现烤制后的昆虫食材味道十分美味,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部分。还提到了对其他如脑花和养眼等食材的接受程度不同。
14:32
探讨食物偏好的心理因素与接受度
讨论者对不同食物的接受程度和偏好差异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强调了对某些食物初次尝试前的恐惧与后期的接受。从对动物眼睛和脑子的恐惧,到对鱼眼的特别反感,再到对某些食物烹饪方式的偏好,反映了个体在食物选择上的复杂心理。同时,通过比较不同人群对同一食物的态度,揭示了食物接受度的多样性。
17:30
香菜偏好可能受基因与环境影响
经历从厌恶到接受香菜的心理变化,个体对香菜的偏好似乎受基因与环境因素双重影响。初次接触香菜的经历影响深刻,但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验的累积,对香菜的口感感受可能产生显著变化。有研究指出,对香菜的偏好具有遗传性,但环境因素如孕期也可能导致偏好改变。此外,个人阈值的变化也可能是影响口味偏好的重要因素。
21:37
分享个人对特定食物的接受过程
分享了自己对鱼腥草和折耳根的厌恶感以及尝试接受这些食物的经历。尽管小时候对香菜和猪皮有反感,但后来这些都变成了喜爱的食物,而鱼腥草和折耳根则始终处于禁区。描述了初次接触折耳根时的不适感受,以及对鱼腥草口服液的不适应。表达了自己的尝试过程,包括明确在外出就餐时要求避免这些食物,同时也表达了对能够接受并喜爱上之前不喜欢的食物的可能性的开放态度。
24:50
苦瓜的口感与接受度变化
小时候不喜苦瓜,随着年龄增长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开始尝试并逐渐接受苦瓜的不同做法,发现其美味。同时,将苦瓜与茶叶类比,认为苦味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如烹饪方法)来改善和享受的。老人对苦味的接受度高,可能与味觉敏感度下降有关。
27:07
初次尝试榴莲和香菇的经历分享
在讨论尝试新食物的经历时,有人分享了初次吃榴莲的经历,认为不应从榴莲千层开始,而应直接尝试正宗的榴莲。另有人分享了自己原本不喜欢香菇,但后来却开始喜欢上香菇的各种烹饪方式。这些分享强调了初次体验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口味可能会随着经历和尝试而变化。
30:34
香菇口感和营养价值的转变与喜爱心理
讨论了干香菇和鲜香菇在口感、营养价值及个人喜爱方面的差异。以前对干香菇的无感逐渐转变为喜爱,主要是因为鲜香菇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远胜于干香菇。分析了香菇中的糖和氨基酸如何影响其味道,以及这些成分在加热后如何转化为更佳的风味。讨论了对香菇的不同态度,从无感到喜爱,甚至认为香菇能提升其他食物的风味。强调了从干香菇转向鲜香菇的积极体验,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享受香菇的建议,如选择质量更好的干香菇或直接食用鲜香菇。
35:00
分享个人对特定食物的偏好与不喜欢的原因
分享者讲述了自己对某些食物的喜好和不喜欢的原因,包括尝试新食物的经历和对某些味道的个人感受。在成长过程中,对一些食物的口感和味道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但也有些食物的味道或气味自小就不喜欢,尽管身边的人可能对此食物有很高的评价。分享者还提到了处理某些食物的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影响食物的口感和接受度。同时,分享者表达了对某些食物处理方法和口感的个人看法,强调了食物处理对味道和接受度的重要性。
41:59
臭豆腐体验及个人口味偏好
小朱同学因女友想吃臭豆腐而尝试,发现其味道独特美妙,一度每天晚上都想要吃,但对榴莲和螺蛳粉仍旧无法接受,显示出对臭味的个人抗拒。有些人对臭味的反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感官反应过于敏感,或是与个人经历有关。还提到了一个研究,指出臭味和香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取决于物质的浓度。讨论中也提到了其他食物如蓝纹奶酪的气味,并强调了个人口味的多样性。
45:00
食堂美食引发的思考
通过几个例子展示了人们对食物和家的感受。一位同学认为食堂的饭菜比家里的好吃,另一同学通过同学的经历认识到做饭的不易与家庭的重要性。还有一位同学在大学食堂发现了对茄子的全新理解,这让他意识到家庭烹饪与外界的不同。这些故事反映出每个人对于家的定义和对食物的情感依恋,以及成长过程中对美食的理解和期待。
50:57
挑战自我与食物喜好的变化
讨论了个人在烹饪技巧、食物选择和味觉偏好上的成长与变化。强调了对某些食物的起初抗拒,如茄子、菌类和海鲜,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喜爱和接受。同时提到了家庭饮食习惯和父母对食物处理方式对个人饮食习惯的影响,以及对凉奶从不接受到接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食物时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以及如何克服对特定食物的固有恐惧或偏见。
55:15
山药口感偏好与饮食习惯的转变
从小不喜欢吃山药的主角在尝试了甜口山药泥后,发现了山药的另一种美味,开始尝试各种山药菜品并喜欢上。讨论中还涉及了家人对待食材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各自对食物口感的偏好,比如铁棍山药与普通山药口感的区别,以及对炒土豆丝脆度的不同偏好。这些经历反映了个人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变化,以及对食物的重新认识。
01:00:22
味觉成长与饮食习惯变迁
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个人对食物的口味和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小时候不喜欢的某些食物,如洋葱、香菜、苦瓜和胡萝卜,成年后发现其独特的美味,甚至成为餐桌上的最爱。这反映了味觉和饮食习惯的成熟过程,以及健康饮食对生活质量的正面影响。从追求重口味到偏好清淡,不仅改善了身体健康,还发现了食物本身的美味,促进了对不同食物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01:04:21
包菜烹饪心得与基因对味觉影响
分享者表达了对包菜独特的情感,曾因包菜口感硬而排斥,直到偶然吃到脆嫩的包菜,彻底改变了看法,发现其清甜的美味。分享者还提到,很多人对包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反感,这可能与个人的TAS2R38基因型有关,这类人对苦味更为敏感。分享者分享了自己在家烹饪包菜的心得,如挑选蓬松的包菜、使用猪油或动物油等技巧,以及加入肉末、干辣椒等调料提升风味。
01:07:46
从反感葱姜蒜到接受洋葱的美好
从小因家长要求不许挑食而被迫吃葱姜蒜,导致对这些香料产生反感。后来在学习做饭的过程中,通过模仿简厨房的做法,开始尝试并逐渐接受葱姜蒜,甚至喜欢上了洋葱。通过加入洋葱贝果群,体验到了洋葱的美味,从而改变了对洋葱的看法。文中还提到了对生熟洋葱的不同偏好,以及在烹饪中如何处理葱姜蒜以改善口味。
01:11:26
家庭教育对儿童饮食习惯的影响
讨论了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有着深刻影响,尤其在孩子挑食的问题上,家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孩子形成固定的饮食偏好至关重要。同时,强调了对于不喜欢的食物,家长应该避免使用负面的语言,以免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还提到了对于某些食物的处理方式,如豆腐的正确烹饪方法,可以改善食物口感,从而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态度。另外,分享了家长在孩子挑食问题上的应对策略,比如尽量迎合孩子的喜好,以及如何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尝试新的食物。
01:18:38
可复美敷料:修复皮肤屏障的行业标杆
在讨论皮肤护理和修复过程中,强调了可复美敷料作为专业皮肤护理品牌的地位。通过个人体验分享,指出可复美敷料能有效缓解皮肤问题,如瘙痒、干燥和敏感,且适合医美前后使用,强调其在修复功能上的卓越表现。此外,介绍了可复美隶属于巨子生物,拥有重组胶原蛋白专利技术,使其在皮肤护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01:24:19
转变对羊肉偏好的经历分享
卷卷同学从小因挑食几乎不能接受羊肉,直到一次毕业旅行至甘肃、青海,品尝了当地白水煮的滩羊肉后,彻底改变了对羊肉的偏见,发现优质食材能极大改变对食物的感受。他强调,之前对羊肉的不喜欢主要是因为没有尝到好味道,认为好食材可以消除对食物的偏见。同时提到,高品质食材的获取成本较高,尤其是从新疆运输过来的费用问题。
01:25:44
产地对饮料口感的影响
讨论了不同地区生产的同种饮料在口感上的差异,例如北京和天津生产的可口可乐味道不同,推测可能与灌装工艺和水质有关。此外,提到了百事在某些人看来口感更佳,以及农夫山泉不同产区的水味道有区别。还分享了对丝瓜口感的个人喜好变化,由不喜到喜爱,原因是食用了湖南的白丝瓜后,发现其甜且鲜,成为下饭菜的上选。
01:27:16
尝试湖南白丝瓜的期待
对话中提及了对白丝瓜的不同尝试和体验,包括个人制作的经历、在温州馆子尝试的体验以及对引进不同地区丝瓜品种的思考。讨论中体现出对湖南白丝瓜的浓厚兴趣,计划在丝瓜应季时去湖南品尝。
01:28:38
苦瓜新体验:微苦咸鲜后的回甘
原本对苦瓜有偏见的叙述者,在柳州生活期间,尝试了一位本地朋友制作的苦瓜炒牛肉。这道菜的口感让他改变了对苦瓜的看法,前调微苦、中调咸鲜、后调回甘,搭配嫩滑的牛肉,让他爱不释口。叙述者了解到广西食材新鲜,简单烹饪即可,这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地道,让他对此表示理解和赞赏。
01:29:30
梭子蟹与带鱼的味道记忆
讲述了体验不同海鲜,特别是梭子蟹和带鱼时的不同感受。最初对海鲜无感,但在尝试了舟山梭子蟹后,对海鲜的口感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醋后,味道变得鲜嫩酸甜,好感大增。还分享了对于冰糖心木瓜的喜爱,以及对家乡风味的怀念。此外,提到对带鱼从不喜欢到在上海吃到清蒸舟山带鱼后,感觉从地狱直接到了天堂。
01:33:00
带鱼养殖及品质特点
讨论了舟山带鱼的养殖条件和食用偏好。提到舟山带鱼适合清蒸,但部分人偏好肉质较薄、味道更浓的窄带鱼。养殖带鱼对水质、水域深度有特定要求,导致产量不高,内陆地区较难获得。同时提及海钓获得的鲜亮带鱼和无花果的食用体验,反映了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追求。
01:33:59
地方美食体验差异
分享了在海南直接食用新鲜芒果的体验,与北方市场上的催熟芒果形成对比,强调了海南水果的美味。另讨论了关于在不同地方吃到的烩面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提到在河南吃烩面时遇到的问题,如肉类替代和汤底质量下降。还提及了对于家乡特色美食的怀念和在外难以找到正宗味道的感慨,比如北京的刀削面和天津的煎饼果子。最后,分享了新疆孩子对当地冬季水果白芯大柚子的记忆,以及其对降火的益处。
01:36:35
味觉经历与地方美食的故事
分享者讲述了自己对柚子、嘎巴菜以及江浙地区肉月饼的初次体验和味觉认知变化,从一开始对这些食物的不适应或不解,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和喜爱。柚子的口感从干巴苦涩到发现有甜味品种,嘎巴菜从学校的不尽人意到当地小店的惊艳,而初次尝试的肉月饼也因本地老字号的正宗口味而改变了看法。通过这些经历,分享者展现了味觉探索的多样性和个人口味成长的过程。
01:40:01
第一次尝试特色美食的经历分享
讨论者回忆了自己在上海出差时,同事带回来的肉月饼,以及尝试不同地方特色美食的经历。描述了肉月饼的口感、老字号的品质,以及对榨菜鲜肉和九月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提到了尝试新奇食物的乐趣,比如洋葱贝果群、燕麦片搭配辣牛板筋等,展现了对美食探索的热情。
01:41:19
探索食物的新吃法和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分享者从个人经验出发,探讨了燕麦、紫甘蓝等食物的多种吃法,以及个人对食物口感和健康饮食的看法。一开始对某些食物的加工方式不适应,但通过尝试新的烹饪方法,发现食物口感和接受度都有所提升。强调了对食物要有开放态度,尝试不同的烹饪方法,以及在保证饮食均衡的前提下,可以享受多样化的食物,同时对食物的健康益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01:45:24
黄鼠狼狼的鸡蛋饮食偏好变化及炒饭情怀
黄鼠狼狼分享了自己对鸡蛋的偏好从只爱吃蛋清转变为喜欢蛋黄的转变,同时提到小时候可能因为嗓子眼细和干燥而不喜欢糖心蛋。他讲述了自己的炒饭情怀,炒饭不仅是他的comfort food,也是他懒时的快速解决方式。黄鼠狼狼认为,一顿美味的炒饭能在他情绪低落或懒惰时提供安慰,强调了炒饭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01:47:41
味觉变化与成长体验
讨论了人随着年龄增长,味觉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味蕾的敏感度下降和口味偏好改变。提到味蕾的更新与减少对味觉体验的影响,以及小时候对食物的深刻记忆。同时,讨论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使得现在的食品有更多层次感,与过去简单粗暴的味觉冲击形成对比。最后,强调了通过这些感受来丰富人生体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多思考和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
01:51:19
探讨食物偏好与成长经历的关系
讨论了人们在食物选择上的偏好,包括对某些食物的反感可能源自于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如过敏反应。同时,也探讨了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孩子食物习惯形成的影响,以及成人在面对不同食物态度时应持有的开放和理解态度。强调了食物偏好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倡对食物持有尊重和平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