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sor 刷屏背后,复盘 AI Coding 的现状与发展|对谈 Gru.ai 创始人张海龙
00:0000:00
42章经
10-26 22:00122
全文概览
在AI编码领域的创业经验分享中,一位创始人强调了AI技术对生产力的变革作用,并对比了国内外AI工具开发的差异与挑战。他指出,尽管AI编码工具如Copilot获得了市场认可,但更高级的AI代理作为生产力工具仍面临诸多未解问题。海龙分享了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PMF)的建议,强调了对技术本质深入理解和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他讨论了硅谷在AI领域的现状,并对国内创业者提出建议,鼓励他们探索有价值的产品方向,深入理解技术。
00:00
中国AI编程工具创业者分享经验
海龙,一名长期从事编程和软件工程的创业者,分享了自己从初中开始编程,到大学毕业后在代码和程序员社区方面的工作经历。他提到了自己曾参与的两个项目:开源中国和coding.net,并指出这两个项目后来被腾讯合并。海龙强调,随着AI技术的发展,他认为AI有可能直接生产劳动力,从而对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他因此带领团队创立了新的AI项目,旨在抓住这一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
01:56
中国科技生态及开发者工具市场分析
讨论了中国科技领域,尤其是开发者工具市场的情况。指出国内的科技生态中,虽然个人开发者对开源工具的需求很大,但变现困难,因为开发者群体倾向于使用免费或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付费。这与西方国家的市场有所不同,后者中企业更倾向于为开发工具付费。同时,强调了B端市场的巨大潜力,指出最终买单的通常是企业,而非个人开发者。
03:37
海外AI赛道竞争激烈程度超预期
观察者发现,尽管国内常被认为存在同质化竞争,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海外在某些AI技术领域,如可观测性工具和AI编码工具的开发,竞争更为激烈。许多初创企业在这个领域获得了大量投资,表明海外市场对这些技术的需求和接受度高。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这些领域有所动作,但相比海外,这些领域的竞争可能更为分散且在PMF(产品市场契合)之后的竞争尤为激烈。这反映出国内外在AI技术领域的竞争策略和市场表现有显著差异。
06:09
解释Copilot与Agent的区别及其商业模式
在去年5月,团队有过选择做Copilot还是Agent的纠结。Copilot主要作为一个代码补全工具,减少用户打字,提升代码效率,类似电钻替代手动拧螺丝,是同步操作的。而Agent则是一个独立的任务执行个体,能自行完成任务,包括修改代码和提交等,无需人工持续监督,代表了异步、自动化的数字员工概念。
07:42
GitHub Copilot的产品定位和市场成功
讨论了GitHub Copilot在集成开发环境(IDE)插件市场的创新和成功。强调了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product market fit)和产品模式(product model fit)是其关键,即作为IDE插件在程序员编码时提供辅助。指出Copilot在GPT-3.5技术升级后,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成功商业化。此外,提到了其他公司如Coda、Sourcegraph和Cloud Code也在Copilot基础上进行改进,但GitHub Copilot通过颠覆性交互形式的创新,特别是在产品体验上的优化,脱颖而出。
10:00
Curse R创新实现非共识的全局代码补全功能
讨论了Curse R如何在基础VS Code之上,通过代码魔改和用户体验优化,实现了独特的全局代码补全功能,打破传统IDE的限制。其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实时预测并预生成用户可能的代码修改,从而提供更加智能化、无缝的编辑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尽管面临困难和不看好,Curse R通过不断的努力,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显著成功。
13:08
理解模型和工具的使用争议
讨论了在法律文件和律师场景中使用AI模型的争议,以及用户最初不相信AI能够胜任的原因。主要包括模型来源的透明度、工具的自主性以及与大厂产品的竞争。强调了美国市场对大厂反应慢视作创业优势的观点,并提到新模型3.5的推出满足了特定需求,体现了运气和时机的重要性。
14:20
探讨大模型技术实现及竞争策略
讨论了AI和大模型技术的本质和实现方式,强调了工程实施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如何优化系统性能、解决响应时间问题。同时,分析了在已知技术路径下,企业如何通过正确的问题设定和技术创新来保持竞争力。此外,还涉及到VS Code插件机制对软件开发体验的改进、以及基于代码生成的代理工具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提高开发效率中的应用。
16:20
评估当前Agent技术的市场适应性
对话者表达了对当前Agent技术市场适应性(PMF)的怀疑,认为多数Agent项目未明确产品形态、市场定位及定价策略,且缺乏清晰的模型能力要求,暗示当前赛道虽热但实际产品尚不成熟。强调需要关注产品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而非仅凭表面宣传吸引注意。指出尽管有些项目通过口碑传播获得关注,但仍需通过实际效果来评估其市场适应性和持久竞争力。
17:44
探讨自建AI模型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讨论者表达了对自行开发AI模型以挑战当前技术格局的怀疑,认为实现高度智能可能需要更大、更通用的模型。尽管如此,讨论者仍然看好垂直化应用和特定场景解决方案的潜力。他们认为,虽然现有的工具(如Copilot)可以作为高效辅助,但真正具有自主生产力的代理(Agent)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自主理解任务、执行并反馈结果的智能代理,这种代理将比简单的工具更具有生产力和价值,可能重新定义AI服务的市场和价值。
20:31
软件工程中的单元测试自动化
讨论了在软件开发中,特别是单元测试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当前存在一个共识,即软件工程需要专注于细分领域,而不是追求全能型解决方案。讨论中提到了单元测试(unit test)的重要性和普遍适用性,尤其是在防止回归错误方面。同时,指出了开发人员对写单元测试的抵触情绪,因为这通常被认为是乏味且非核心的开发任务。最后,探讨了使用自动化代理(agent)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行性,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填补市场缺口,因为大多数团队的单元测试覆盖率都很低。
24:22
探讨Copilot与Agent的未来共存性
讨论者表达了对Copilot和Agent技术共存的信念,认为AI辅助工具能有效提高效率,而不是取代人类程序员。他认为,尽管AI在代码生成方面的能力正在提高,但要达到能创造像TikTok这样的大型软件产品的水平仍很遥远。此外,讨论者还提到了对无代码/低代码工具普及性的质疑,认为这不符合普通人的需求和天性,且历史上类似尝试未取得广泛成功。
27:11
评估个人用户对生成式AI应用的误解
对于市面上声称只需一句话就能生成AI代理的工具,提出怀疑态度,认为实际开发复杂度远超想象,需要专业团队来实现。讨论指出,虽然一些轻量级工具,如ChatGPT的canvas,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有用,但真正实现一个高效且可靠的AI代理涉及众多挑战,包括工程复杂度和商业可行性。强调了在追求技术实现时,应实际考虑需求的明确性以及如何将AI技术有效集成到实际工作流程中,以提高生产力和可靠性。
29:16
AI模型进展对编程教育的影响
讨论了AI模型,特别是GPT系列的进展,对编程教育和程序员职位的影响。虽然AI模型的提升可能会使某些应用失去意义,但目前看来,AI的进步更多是在准确率、上下文理解等方面,对编程技能的需求依然存在。尽管AI助手能处理一些日常任务,但深入理解和解决具体业务问题仍然需要人类程序员。因此,编程教育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程序员的需求不会消失。重点讨论了评估AI代理性能的方法,强调了使用综合题库进行实际任务模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优化AI代理的表现。
32:42
硅谷AI发展及国内B端市场现状讨论
从对话中了解到,硅谷的AI行业发展非常繁荣,项目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特别强调了信息层的投入巨大,比国内至少高出十倍。同时,美国对生成代理(Agent)等技术的热衷也相当明显,而在老化(aging)领域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讨论还涉及了商业环境中的SaaS工具使用习惯,显示出硅谷在工具和服务上的高需求,以及国内B端市场不成熟导致的购买行为差异。
34:28
海外SaaS工具使用体验与华人创业者建议
讨论者认为美国市场的效率和SaaS工具使用比国内高,强调了付费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华人创业者,他建议深入理解底层技术,亲手实践,以提高对新领域的认知。此外,他强调了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的困难度远超预期,但认为对底层技术的理解是前进的关键。